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实招
| 招商动态 |2016-07-13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实招—— 海西改革亮点系列报道
本报讯/ 通讯员 雪 夫 今年以来,海西州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政府体制创新的核心内容,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推行并联审批制度。今年积极推行负面清单外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式“零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并联审批,建立完善“一窗受理、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信息共享”的投资项目并联审查审批机制,进一步延伸了审批范围,拓展了审批内容,规范了运作程序,提高了审批效率。格尔木市深度优化审批流程,合并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节,不再先批项目建议书,后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行项目建设条件联合审查会议制度,发改部门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召集前期相关审批部门进行联合审查,明确项目拟选址地点、建设规模和投资等,避免了过去审批过程中互为前置、串联审批现象,有效缩短了审批时间;实行初步设计联合审查会议制度,由主管部门召集有关部门进行联审,明确文本的修改内容;实行施工图联合审查会议制度, 由建设部门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施工图联合审查会议,对通过预审查并修改后的施工图集中进行确认,并印发会议纪要后,予以备案。通过以上做法,审批流程得到优化和再造,审批效能明显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由平均96工作日缩短为28工作日以内,联审联办的实际平均办理时间分别比法定时间提速60%和30%以上。
强化投融资服务。成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指挥部,安排1亿元稳增长促投资扶持资金,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成立了金融业发展工作推进组, 进一步加强对投融资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筹建柴达木资产管理公司,组建柴达木金融服务中心,加大与各大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综合应用多类型现代产业基金模式,推进柴达木农商银行深度改革,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和企业融资担保联盟,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推进绿色金融、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工作。
搭建产业基金融资平台。与浦发银行西宁分行合作,建立25亿元海西平滑发展基金;与中信银行西宁分行合作,建立25亿元海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与广州汇天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立5亿元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与平安银行和宁波保税区巨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立100亿元柴达木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建立10亿元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青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现到账金额6亿元、向青海杰青科技投资1.7亿元;与兴业银行、青海银行合作,建立30-50亿元海西产业发展基金,进入商务谈判阶段;正在与相关银行对接筹建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推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57个,总投资449亿元。改变了以前融资平台少、融资能量小的问题。
加强政银企对接。去年州政府与10家省垣银行签订“十三五”时期战略合作协议。今年一季度协调各金融机构落实信贷投放181笔,为91户企业落实信贷融资25.1亿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23.84亿元、票据贴现1.25亿元;为24户小微企业担保融资2.8亿元。5月20日,试验区召开政银企融资对接会,与金融机构签订融资合作协议47份、金额75.44亿元,达成意向合作协议33个、金额87.8亿元。
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今年对我州新设立的中小微企业,正常经营一年以上,免除一年房屋租金或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在产业园和孵化园区设立企业开办公司的,免除一年的办公场所或经营场所租金。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今年整合州、市县行委和试验区管委会力量,成立海西州招商促进委员会,启动驻京联络处、驻宁办事处职能转型和杭州、深圳、上海对外招商联络处组建工作,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
实施建设项目临时施工许可证制度。对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保要求的项目,颁发《临时施工许可证》,边建设边完善手续。实现了投资项目省州横向、州内纵向的在线审批。
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更好地发挥了政府投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了投资领域的服务效能,在培育发展先进新兴产业和业态等方面,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
